创新“E 窗行”政务数据协同助力政务审批服务加速度
申报单位:中科天玑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科曙光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7-12
案例背景

基于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数据、政务服务流程,构建政务“数据要素”集,支 撑改造真正意义上的“小窗口 + 大综合”模式,实现政务“事权”和“数权”的精准匹配, 打造完整的数据价值链。依托标准化封装的政务服务“数据件”,塑造数据流动性的可关联、 可组合、可流转依据,切实提升事项效能、压减办理时长,贯穿线上线下办理,做到能 力沉淀、随需而应。真正实现事项办理的“方便、简单、明白”,还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 一是标准化事项颗粒度不够,未形成“数据件”,造成办理人查询事项获取有效信息不全, 例如如何办理、如何填写表单,办理流程模糊不清;二是事项办理数据都在专线系统办 理报送,数据没有有效加工利用,造成跨部门协办数据不同步,前置办理事项后续办理 其他事项时需要重新复核,如企业注册、迁出中的承诺性材料;三是较多的事项办理非 形式性审查,没有贯穿形成“数据要素”加工利用,造成办理平均时长增加;四是复杂 流程事项办理还是“经验主义”,没有依托标准“数据要素”,造成办理 AB 岗无法衔接, 例如 A 岗外出,其承接的办理事项 B 岗衔接跟困难。

解决方案

“E 窗行”创新“小窗口 + 大审批”数据服务模式,围绕数字政务“信息孤岛”要联、“数 据壁垒”要破、“系统瓶颈”要通的目标,形成政务审批的“数据要素”,实现全流程数据化、 线上线下办理协同化。一是,打造精细化事项标准的“数据要素”,拆解标准化、颗粒化 事项流程,梳理填报要点、审查要点, 固化审批流程、细化裁量标准, 变“经验受理”为“标 准办理”。二是, 基于“数据要素”的智能审批实现,通过数据协同共享及 AI 智能审查方式, 实现数据叠加效应,构建全流程无纸化自助办理、生成式问答引导等,解决办理“人少事多”、 申请人“少填少报”的问题。三是,依据政务“数据要素”形成精细化事项标准,实现无 需等待审核“交件即走”、线上提交线下补充灵活办理、精细化引导式事项清单促进人员 全科办理审核。解决因上级政策变化带来的办理流程差异、材料差异、适应周期长等问题; 打破审批条线固化壁垒,依托精细化事项梳理,再复杂的事项流程也可以自由组合“一表 通办”、“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免去手续繁琐造成的办理堵点,形成完整 的政务数据价值链。

创新点

技术创新方面,充分发挥 AI 在审批方面的相关应用,通过“数据要素”训练集产生“数 据件”服务于 RPA 流程机器人、AI 问答、AI 审批辅助审核等一系列人工智能使用,减少 多头填报、打破专线条线壁垒。 应用创新方面,政务“事权”和“数权”的精准匹配,通过知识库中问答式引导,智能判断“一件事”所需材料清单,并一次性告知,数据复用。构建线上、线下办事认证材 料复用“一体化”办理,减少二次录入场景。 模式创新方面,以标准化数据要素构建“大综窗 + 全科办理”,转变原有“窗口里、 窗口外”的“屏对屏”、“面对面”模式,改“肩并肩、屏对屏、 一对一”的场景,实现 审核办理流水化作业,保障服务质量,缩短办事等待时间。

应用成效

经济效益方面,一是基于 2200 项事项,编制精细化事项申报标准 3 万余项、审查要 点 20 万余项,包括办件基本信息、办件过程信息、办件结果信息、材料信息等数据近 1.5 亿条,构建高价值“数据要素”集,实现压缩办理事项时长 50%,减轻政务服务中心工作 人员工作量 40%;二是基于 AI 自动化引导办理,实现来办人员线上线下办理等待时长减 少 30%;三是基于数据要素的自动同步,AI 自动填写,减少 30% 的重复表单填写工作。 实现办事“不填、少填、不跑、少跑”,从全流程“无纸化”推动至全流程“空手办”。 社会效益方面,以数据要素为抓手,以“小窗口 + 大综合”为突破口,在流程再造上“抓 两头放中间”,实现受理、审批分离。 一是通过标准化数据集,让窗口人员由“专科医生” 转型为一个“全科医生”,改变过去窗口忙闲不均、办事群众多窗口跑路、多轮次排队现象; 二是清单管理、流水作业。通过清单管理,实现流水线作业,既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起到预防审批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三是制定办事事项标准、对外服务标准、审批裁 量标准,规范审批部门的“一亩三分田”, 限制工作人员自由裁量空间,减少行政审批过 程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差异性;四是以“数据要素”为牵引实现精准服务和治理,将群众 和企业办事过程中留下的各种信息、资料记录在案,发现社会的真实诉求,推送更加精准 到位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