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反黄牛案例
申报单位:联通(北京)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7-12
案例背景

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原 114 挂号平台,以下简称:挂号平台)由北京联通承建 运营,提供 270 余家医院的预约挂号服务,覆盖全市重点三级医院,并提供检验、检查报 告查询等功能,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为保障群众就医,维护医疗秩序,挂号平台坚持攻防结合、线上线下联动,聚焦重点 医院、重点科室、重点号源、重点时期,开展防范打击医院 " 电子黄牛 " 专项行动,最大 限度保障号源分配公平性。鉴于当前挂号平台识别疑似电子黄牛准确率较低,仅为 25%, 为提升系统防范“电子黄牛”能力,平台计划通过专项行动,将疑似电子黄牛识别准确率 需提升至 80%。

解决方案

北京联通高度重视预约挂号统一平台的打造与运营,成立了京通健康服务项目组,致 力于提升百姓就医便捷度和获得感。联通(北京)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作为北京联通下属 能力支撑单位,提供人力与数据治理、数据分析相关服务。 本案例中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挂号平台业务数据、挂号系统埋点日志数据、北京联通自 有的用户信令位置数据、北京联通用户属性标签数据。考虑到京通挂号平台高峰时期并发 量大,稳定性要求高,团队设计并建立了京通健康服务大数据平台,用于数据归集和存储, 通过 Kafka 等数据中间件,将数据同步至大数据平台,使用大数据平台后台 Hadoop 大数 据集群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与融合。 黄牛识别模型指标构建过程中,通常认为存在较短时间间隔内挂号订单量高、单位时 间内 IP 访问量高、较短时间完成多次预约、 一定周期内退号量较高、缺乏登录信息但存在 挂号行为且挂号次数较多等表现符合对黄牛人群的认知。 使用案例数据源中的数据,建立反黄牛模型指标,同时结合北京联通用户轨迹和标签数据,分析账户对应就诊人的年龄性别等用户属性信息、就诊人号源对应疾病信息、就诊 人职住位置分布等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对疑似黄牛人群进行综合研判,在实践中确定具体 指标的阈值、进行人群积累,并与黄牛库中的黄牛数据相互验证,不断对模型进行优化迭代。

创新点

技术创新方面, 目前业界为反黄牛提供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反黄牛网关, 在网络侧 进行分析,对于疑似黄牛的 ip、用户等进行拦截。在本案例中, 除了网络方面的拦截, 还通过埋点的方式记录了用户在系统中的所有操作,相较于网络日志,更加明确的关注用 户在系统中的行为,相较于单纯的反黄牛网关,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十分显著。 应用创新方面,在本案例中创新性的将运营商数据与挂号数据进行了融合, 利用了运 营商信令数据的特点,将系统中难以判定的用户行为与真实世界的用户行为相结合,在反 黄牛模型中提供了真实的位置信息,用以判断用户是否本人线下就医,根据用户职住信息、 活动轨迹、来往通话,可以间接判断用户与就诊人关系,还可以通过运营商自身通话、短 信、话费、流量的数据,辅助判断用户的活跃度,监测黄牛行为。 模式创新方面,本案例中北京联通在国有企业公共服务运营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利用 自身的数据优势和人力物力,为黄牛识别模型引入新维度,提升黄牛识别成功率,提升挂 号平台服务质量,数据取自社会,最终反哺社会,更凸显了国有企业在公共服务中的担当 与奉献。

应用成效

经济效益方面,本案例中的模型,可以第一时间准确发现并阻止“电子黄牛”在系统 上的挂号行为,使预约挂号平台系统在安全性及使用公平性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减小因黄 牛带来的市场混乱,医疗资源不平衡问题。黄牛识别模型上线后,预约挂号平台用户月投 诉总量相比上线前下降近 10%,吸引更多新用户使用预约挂号平台系统进行线上挂号。 社会效益方面,本案例中识别的疑似黄牛信息,会上报市级黄牛库,形成全市联合防范、 联合惩戒工作机制。目前协和医院、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等 12 家重点医院与 114 预约挂 号平台已完成号贩黄牛库对接,共上报疑似黄牛 900 余人。本案例协助北京市卫健委梳理 形成预约挂号“电子黄牛”5 个行为特征,提供打击“电子黄牛”线索 60 余万条,公安部 门精准锁定了号贩子 134 人以上。同时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为政府强 化监管执法提供依据,为民众公平享有医疗资源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