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京津冀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更加迫切,仍存在一些实践困难:一是缺少准确全 面、安全可控的产业数据。现有数据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拥有主体分散、应用开 发成本高。缺少京津冀主导产业的标签,以及产业链分析、企业评价等模型算法。二是缺 少产业协同服务的数字化应用抓手。在政府侧, 产业决策少支撑,难以及时获取运行态势; 产业协同分工定位难;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产业转移联动少。在企业侧,产业要 素配置效率低,三地服务资源分散且供给线路长,政企高频互动不顺畅。三是产业数据开 放流通程度低。三地的政府部门、企业、数商和金融机构等多类主体对产业数据有需求, 但缺少标准化、高质量、低成本的产业数据对接渠道。
以产业数字底座 + 产业协同应用体系 + 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模式,赋能京津冀产业数 据资产构建更专业、产业决策更科学、三地联动更顺畅、要素配置更高效。准确全面、安 全可控的产业数据获取难问题,自主研发产业数字底座,提供覆盖 8000 万企业、446 万 人才、4000 万产品等公域数据;支持用户建设 1-5 级产业数据资产的数据资产建设工具; 以及政府公共数据、全国公域数据的融合服务。建立标准的数据融合规则,实时监测数据 采集入口、数据仓库、服务出口预警质量问题等,保障数据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针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决策支持、产业分工、产业转移联动等缺少数字化应用问题, 搭 建了产业协同服务应用体系。在政府侧:摸清产业底数,监测产业经济、产业主体、科技 创新动态。通过数字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图谱,分析协同布局方向。通过模型预测 企业空间需求,促进产业转移协同。在企业侧:打造产业要素协同服务平台,基于企业画 像推荐政策、人才、技术、金融服务资源,助力服务资源跨区域利用。 针对产业数据开放流通程度低问题, 建设并运营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支撑数据产品分 类展示、计价、签约、交易,实现产业数据资产流通闭环。此外,为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 转型应用,通过数实融合进一步促进数据流通。
技术创新方面,产业数字底座实现产业数据归集、治理、融合、打标、共享、回流全 生命周期智能化、自动化。通过产业数据资产分层分级建设,形成开发者可直接调用,不 需要二次加工的数据资产,避免数据重复治理。应用创新方面,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识别三地产业链基础良好和薄弱环节, 确定 产业链条协同布局方向,并基于全国企业大数据进行智能筛选和目标推荐,助力产业转移 和京津冀招商。 模式创新方面,数据供给模式创新。传统政府数字化系统多依靠各部门内部数据, 三 地数据不打通,缺少外部对标数据。火石创造供给全球产业公域数据,囊括 9 大战略新 兴产业,41 个工业门类,极大地拓展产业数据来源,并通过数字底座实现公私域数据的 快速结合,满足使用需求。
经济效益方面,通过产业数据底座形成标准化产业数据资产, 避免数据重复治理的同 时为政府各部门产业智治提供优质数据服务。并形成产业数据资产统一分发通道,降低三 地各部门数字化项目建设成本。帮助产业部门布局前瞻性产业,精准强链补链,带动产业 经济发展,助力提高地方工业产值和相关税收。大兴区通过产业赛道分析, 聚力发展疫苗、 体外诊断等。2021 年,大兴区生物医药产值突破 1600 亿,五年时间增长超 10 倍。 社会效益方面,助力优化京津冀产业分工。已完成北京市医药健康、新材料、氢能等 10 余个产业,河北省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分析,助 力产业赛道定位,强化区域联动和政策协同。加快三地产业转移进程,通过企业选址预测 模型挖掘北京企业扩展需求,在河北、天津对接承接空间。挖掘全国优质企业标的,为京 津冀招商储备项目。促进要素协同,增强产业创新效能。京津冀范围汇集了数千个空间、 金融、供应链等服务资源,可开放给三地企业查询应用。打造产业数据要素应用示范 , 助 力以高质量的数据供给和“来料加工”模式,打造产业数据要素应用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