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气象站实时观测数据融入云平台(天擎)
申报单位:北京万里红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省气象台(信息中心)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7-12
案例背景

在我国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发展中,依然存在历史数据纸质记录,跨区域使用不同 的软件系统,数据赋能脱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气象数据信息的深入挖掘和价值赋能。 1. 纸质气象档案亟待拯救。2013 年以前的云南特色观测作物的农业气象资料,还是 以纸质报表载体进行存储,未能实现数据提取和管理上云。 2. 数据共享尚未完成。云南省已实现了 144 个高原特色农业应用气象观测站和 30 个 农作物实景观测站观测资料的接收,但省、市(州)、县各级业务用户无法从数据平台获 取数据。 3. 气象信息网络和数据支撑能力不足。云南省内已建成由 3323 个地面站、5 个高空站、 11 个国家天气雷达站、3 个风云气象卫星直收站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网,气象数据赋能需 求日趋广泛。

解决方案

1. 统一数据质控标准保障数据质量 纸质历史气象档案数据以人工记录为主,格式类型多样,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突破了手写或模糊不清字符识别技术瓶颈。根据气象数据质量标准, 针对不同的纸质记录类型设计了一套数字化资料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通过多类型检查、 质量控制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质量校验和控制,统一数据标准高效完成数据补录,对 未通过上述检查的数据进行修正与标识,保障数据达标可用。 2. 打造气象数据智能分析体系 优化省、市(州) 、县三级网络拓扑结构,按需实时汇聚多源异构气象要素,上线实 况分析、预报分析、预警分析等数据产品, 同步到“天擎”云平台,实现气象数据协同共享。 同时建立各类实况数据、雷达云图、模式预报等数据产品并开放共享,满足跨领域的气象 数据预警、分析等需求。 3. 实现“三个融合”推动气象数据赋能 本平台实现气象数据在采、传、存、治、用、管和服等环节的高效流转,构建气象数 据跨层级共享和跨领域流通的应用集成能力。汇聚地基、天基、空基和网络数据资源,进 行“地、天、空、网”等多元数据融合,推动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等三大业务板块的有 机协同,促进气象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挖掘。

创新点

技术创新方面,在传统图像识别模型的图像特征提取技术基础上,突破了手写或模糊 不清字符识别技术瓶颈,并迅速业务化应用。 应用创新方面,通过收集和整理,将纸质观测记录簿进行信息化,创新数据质量控制 方法和质量评估方法,实现高质量数据形式转化并融入气象“天擎”平台,便于省州 ( 市 ) 县各级业务人员从统一的平台获取数据,并应用于农业气象日常业务中。 模式创新方面,快速唤醒历史纸质数据并融入气象大数据平台中,补充历史数据缺失 部分,同时,新增数据更全面的加持日常业务的完善。此模式可广泛应用于全国气象海量 纸质数据信息化的工作中。

应用成效

经济效益方面,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为云南地区提供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 的各项气象数据和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 产高效;二是降低农业风险成本 , 更充分的数据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农气信息,帮助农民及 时采取措施防御灾害,减少产量损失;三是节约农业生产成本 , 通过精准的气象大数据分 析可以提供各类气象条件下的农药、农药施用量等农业管理建议, 帮助用户合理使用农资, 减少农业生产成本。 社会效益方面,一是落实“十四五”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发展规划的重要措施 , 实现省 市(州)县三网格的气象数据共享共用,是落实“国省联通”向“国省协同”演变的基础, 为后续建立建成国家高质量的气象基础数据资源、高价值的气象数据产品体系,全方位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提供动力支持、质量保障、安全后盾 和效益保证。二是助力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气象科技相通”科技辐射力 , 云南省的特 殊地理位置复杂、产业多样,通过在该区域的气象数据应用,可以为境外农业投资、跨境 产业园区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通路、通航、通商安全和我国企业“走 出去”提供科技助力。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