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治理中,综合利用城市时空基础、规划管控、物联网感知等数据, 开展综合分 析与研判,助力城市生态环境场景精细化、智能化,成为城市发展关键事项决策的科学支 撑。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感知数据繁杂、数据资源整合难。城市管理涉及数据众多且来源复杂, 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建立一套统一标准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造成数据资源整合难的现状。 二是系统林立、交换共享难。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系统林立,没有统一的数据结构、 接口标准;没有形成统一数据中台,缺乏统一的数据对外共享管理和规范。 三是数据资源关联弱、协同服务效能差。数据关联分析应用不够高效;管理涉及多部 门联动联勤,管控成因分析不明,管理传递不顺畅,难以有效协同管控。
系统充分依托佳华“数据工厂”体系,将多源数据进行跨地域、跨部门、跨平台汇聚 融合,创新性的引入大模型技术,全新打造数字化平台,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促进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化。 1. 高效汇聚海量数据,实现态势实时感知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数据采集方式,依托“数据要素 ×”模式,实现各类多源异 构数据的采集汇聚、互联互通,不断丰富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底座,打造在城市治理中数 据运营服务的创新技术。 2. 建设数据融合系统,实现风险智能识别 构建的测、管、治数字智治体系,依托“数据要素 ×”模式,通过平台对各系统数 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结合环境与气象、交通、住建、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的信息共享机 制,形成统一的数据对外共享管理和规范,实现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关联高效,全面 提升城市环境治理能力,助力生态环境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化。 3. 建立调度指挥中心,实现及时协同处置 构建快速巡查 - 反应 - 处置的调度体系,以“数据驱动 - 监控预警 - 成因分析 - 协同处置” 为宗旨,建立智慧调度指挥中心,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调度指挥,促进联合执法的高效 运行。
技术创新方面,物联网平台作为采集数据的基础性平台、“海东青”数据库作为数据 存储的仓库、云链共享平台作为数据交换共享的底座平台、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作为数据 的“身份证”,同时创新性地应用大模型技术,为环保管理及城市治理提供更加智能化的 决策服务。 应用创新方面,横向整合环保、住建、公安、气象等相关部门数据资源, 纵向贯通区、 乡镇、街道、企业等相关单位,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 模式创新方面,秉承“带着数据做产品, 带着算法做服务”的模式, 坚持以数据为核 心,建立“数据工厂”体系。通过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数据增值四个工序, 完成核心技术产品化,从而实现信息工程数据化,数据要素价值化。
经济效益方面,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与数据融合系统已向全国二十余省、百余个地市成 功推广,每年取得上亿的经济效益。未来, 环境数据的体量将越来越大,这些数据的共享、 开放和挖掘利用,将培育一个巨大的环保大数据智能开发和服务产业。以此为基础,良好 的生态环境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另外,数据要素智能化驱动政 府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使管理达到最优化,提升管理质量,有效 节约管理成本。 社会效益方面, 系统助力全国多个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 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效益。其中,北京市通州区 2021—2023 年考核断面均达到Ⅳ类 及以上水质,顺利完成“十四五”考核要求;呼和浩特市六项因子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 量二级标准;威海市持续保持山东省各项指标第一;太原市环境空气综合指数在 168 城 市中排名达到近 3 年最好水平;吕梁市 PM2.5 和 SO2 浓度在全省 11 个地市排名第一,其 中 PM2.5 连续三年在全省和汾渭平原排名第一;萍乡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94.5%,创历史 最好成绩,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PM2.5 首次连续两年稳定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通过社 会生态效益的实现,切实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同时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