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场景 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集团企业特别是链主类企业,需要动态建设比 较优势,及时发现“卡脖子”环节,并围绕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 明确“技术瓶颈” 和潜在发展合作对象,从而有效防范产业链风险、持续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进而加 快完善投资布局、促进产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问题难点 一是产业链和技术链融合难,传统的产业链分析侧重于业务属性分析,缺少技术、投 资等多维度融合。二是对专利、技术演进等方面的自动分类追踪方面,技术实现难度大, 专业领域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门槛高。三是技术依赖度和自主可控度的评价模型尚不完 善,在数据挖掘、数据建模、数字化应用方面还缺少成熟方案。
1. 方案总体以数字化管控体系建设为目标
以电子信息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监管为场景切入,以“122N”为总体思路,即 1 个电 子信息产业链自主可控监管平台,“数据和服务”2 个闭环作为核心要素,助力企业实现 “产业自主可控和产业生态发展”2 个发展目标,覆盖“自主可控、产业生态、科技创新、 对标一流等”N 个应用场景。
2. 方案面向集团企业产业发展和管控体系建设
一是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技术、重点产品和典型企业, 开展多维数据汇集治理、 融合应用,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图谱。二是构建产业链自主可控评价体系和集团企业产业生 态体系评价模型并进行数字化实现,为有效监管 / 评价 / 防范产业链发展风险和生态体系 建设提供支撑。三是开展以专利大数据分析建模为核心,以宏观经济、中观产业、科技情 报为支撑的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支撑高价值专利、技术热点趋势和知识图谱的自动构建和 自助分析。
数据协同复用方面。基于自主研发的数据工具集成开发平台,开展产业链相关经济政 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工商、司法等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治理、 建模、分析和更新运营,有效支撑了专利价值分析、对标分析、技术血缘等模型建设和管 控目标实现。
理论创新方面,以产业经济学、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体系、企业管理、企业生态、企 业创新等理论和方法模型研究为基础,设计了通用评价模型和整体框架。 技术创新方面,以大数据技术和数据价值实现为导向,建设数据工具集成开发平台, 在有效衔接传统数据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分析师和产业分析师的应用连通和一 体化支撑,形成了以数据资源管理为底座、数据资源开发与模型体系建设为枢纽、以多场 景应用为前端,开放整合各类数据工具和中间件、高效衔接各类大数据模型的一体化技术 平台。 应用创新方面,面向场景化数据应用和重点产业链环节分析决策需要,形成了 “1+3+N”的应用体系,即 1 个数据底座、3 类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监测模型、管控模型) 、 N 类应用场景为框架的通用型数字化应用体系。 模式创新方面,以北京电控电子信息产业为试验田,以传统咨询的数字化实现和数 据要素的场景化适配的一体化实现方式,打造了综合性、 一站式、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实现了科技创新评价模型、专利大数据模型、生态体系评价模型等综合型模型实现、扩充、 更新和迭代, 为多产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数据要素价值路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和参考。
经济效益方面,一是平台在贯彻落实北京市国资委号召,完善北京电控的国资大监管 平台布局的同时,也为北京电控开展产业生态布局、发展培育信息和数据服务等新兴业务 提供了重要场景和样板。二是平台有效助力防范电子信息产业链风险,为固链强链延链补 链提供数字化支持,有效提升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竞争力,预计可产生数十亿乃至百亿元的 间接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方面,一是助力集团型企业构建自身产业生态发展体系,实现企业在产业生 态中体系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助力北京构建科技生态集群,助力数字经济产 业快速发展。二是有利于提升国资国企产业布局、风险防控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围绕供 应链安全和产业链延展两个方面,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进口替代、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机遇, 实现产业质量、规模、效益、安全的融合发展。三是积极融合新兴技术与产业能力进而提 高发展水平,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智能制造能力,打造智 能制造标杆和“北京智造”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