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司法数据的社会治理
申报单位: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7-12
案例背景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在改变人 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加速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成 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同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运用大数据也面临诸多困难:社会治理涉 及数据收集面广,调研、走访、坐谈等传统数据收集方式难以满足治理需求;政策效果发 挥存在一定周期,及时准确的评估比较困难;社会风险积累有个过程,在暴露之前有一定 隐蔽性,要积累成较大问题暴露后才能发现。此外,数据安全挑战、公共服务缺乏合作、 数据碎片化严重等情况,以及数据分析和应用的道德问题,是社会治理中运用大数据遇到 的重要难题。法院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法院不仅要优化数据统计方 式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还要在更深层面,进一步丰富司法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加强司法 大数据的管理,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有效结合,使数据能够更好地支撑法院裁判说理和 裁决结果,科学利用大数据服务司法实践。

解决方案

1. 构建统一的司法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 司法大数据服务社会治理的前提是构建统一的司法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 创建基于 司法大数据的数字孪生世界,以司法审判作为切面实现对社会运行情况的数字孪生。 司法审判执行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审判执行多个流程、全国 3500 余家法院的上 万个业务系统,各类数据来源不一、结构多样、质量参差不齐。通过攻关多源异构海量数 据汇聚、治理和服务技术实现了可靠、高效地处理全国范围汇聚的海量司法大数据,保证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而实现大数据价值的充分挖掘和深度利用。 首先, 为解决大数据汇聚中存在的汇聚目标不清晰、汇聚成效难评估、多源异构数 据归一化处理等技术问题 , 基于司法大数据完整度模型及数据管理机制研发了覆盖数据生 产、汇集和应用环节的海量司法大数据汇聚技术。其次,为确保数据质量的信度和效度, 研发了全过程、全要素的司法大数据高可信治理技术, 实现司法大数据的质量提升。最后, 基于前述关键技术,形成了以数据空间统一、数据质量校验、全过程质量管控为核心的司 法大数据自动实时汇聚和质量可信管控技术方案,这一技术方案能够实时汇聚每天的案件, 实现法院全覆盖、案件全覆盖以及统计信息全覆盖。 2. 建立高可信的司法大数据质量管控方法 为了突破司法大数据质量管控的难题, 研发了全过程、全要素的司法大数据高可信治 理技术。通过创新双回路数据汇聚模型,建立面向源头的监督式数据汇聚方法,调整被动 式质量保障为主动式质量管控。 在全过程质量管控方法中, 发明了四维数据空间交叉比对印证方法, 为全过程、全方 位的质量管控和全国高质量司法统计提供多重保障性的技术支持。应用覆盖数据生产、汇聚、应用的全过程数据质量管控方法,并在覆盖全国四级法院和派出法庭的数据汇聚大网 之中牢牢掌控住了质检关。通过全自动数据更新、核心项数据质检以及多举措问题归零一 系列措施,针对全自动司法统计,建立案件核心信息项的校验机制,对 2016 年案件逐一 核查统计信息项,推动存在质量问题的案件信息全面归零。 3. 开展司法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技术攻关 为了实现对深层次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分析,除了要对基于结构化案件量统计 分析外,还需深入各类案件案情、裁判特征,利用技术手段,对海量裁判文书进行深 度挖掘。 通过运用机器学习技术, 成功破解了基于案情理解的海量裁判文书深度精准挖掘分析 技术,并构建起了面向不同案件类型的案件特征知识库,形成了基于上下文语义理解的特 征识别模型,实现了高准确度的要素提取能力,可以对案件的时间、空间、主要人物、事 发原因等上千种要素进行抽取。为了进一步让数据说话,实现了对案件特征要素进行数量 统计、归类聚类特征分析和数据挖掘,并建立了面向营商环境、生态环保、金融风险防控 等方面的多种社会治理模型,实现了对经济社会运行各细分领域的数字孪生建模,以此发 现社会风险并提出解决建议。

创新点

技术创新方面, 司法大数据的出现与应用,不仅为司法机关赋能增效,还打破了研究 机构长期以来数据匮乏或数据垄断的局面,研究数据更“触手可及”。司法公开数据支撑 司法研究,形成了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通过不断深化应用法学研究、拓宽研究 方法与场域,切实服务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司法科技创新。 模式创新方面,司法大数据研究也开始从单一的法院内部向由法院、高校、研究机构、 律所、企业、创新团队等构成的复合型团队转变,推动了法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统 计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特别是向社会公开的裁判文书、庭审直播等数据 也同样引起了海外一些研究机构的关注和研究,在助力人民法院传播中国法治好声音、构 建国际法治话语权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应用成效

经济效益方面, 司法大数据针对量刑适用、类案分析、法律施行效果分析、法院工作 成效评估等与立法、司法工作密切相关的主题开展专题分析, 为案件审理、法律法规完善、 司法解释制定、学术研究等提供参考,有效服务立法质效评估、司法审判执行及司法领域 相关研究。形成围绕涉民营企业内部腐败、关键岗位人员案件分析等高质量司法大数据研 究报告。报告聚焦民营企业内部腐败、关键岗位案件多发等问题开展专项研究, 形成了“涉 民营企业内部腐败刑事案件半数罪名为单位行贿罪,主要涉制造业和建筑业领域,高管类 被告人占比四成”“民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涉刑事案件量逐年下降,新一线城市案件超两成,从事制造业、金融业的关键岗位人员犯罪风险较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件高发” 等重要数据结论 , 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和刑法修正案 ( 十二 ) 草案对行贿犯罪和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相关犯罪的规定作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强 有力的数据支撑。 社会效益方面, 以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的数据为基础, 进行数据控掘和深 度应用,在服务科学立法、服务普法宣传、服务科学决策、服务司法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 要贡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团队通过对海量、动态、高增长、多元化、多样化司法数据 资源的高速处理,近年来已累计完成各类专题报告千余份,累计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报送逾 百份,有效支持优化完善社会治理架构和公共决策模式。司法大数据研究针对非法集资、 跨境电商、电信网络诈骗、偷税漏税、涉疫纠纷、食品安全、数字经济等专题进行分析, 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司法决策、顶层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为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促进社会治理发挥积极作用。